高考結束后,報志愿很快成為萬千考生關注的焦點問題。正因為如此,一個龐大的咨詢市場應運而生。
專家、大數據、高花費......這些五花八門的咨詢都靠譜嗎?大學專業到底該怎么選?聽聽文中觀點。
近報考咨詢很火,成為一個很大的市場,褒貶不一。
那么,這些咨詢及相關產品有價值嗎?肯定有,尤其是一些基于相關數據的產品所做的,對于很多人還是有參考意義的。但是,只能是參考,絕不能依賴。畢竟,大數據可以算出一定的報考規律,但是能算出你的性格、愛好嗎?
報考咨詢師在國外也有,學校一般都會有一個兼職的升學顧問。而他們的任務,更多是給學生做一個生涯指導——想做什么、適合做什么、讀什么專業、上什么學校等。但是我們現在的報考咨詢和他們有很大的區別,更為功利,和他們有很大的不同。
我們的報考咨詢,更在意的是,我如果500分,如何能利用算法、經驗,上一個502分的學校與專業,甚至更牛的學校,至少不“吃虧”,把填報志愿變成了再次的分分計較,變成了做生意的精打細算。我們很多人覺得500分上了495分錄取的就吃虧了。
正是在這種把填報志愿當成生意的背景下,如果有人告訴你,我有大數據,我精于算計,會讓你更精準地得償所愿;或有人說,我有關系,能讓你利用規則上更高更好的學校與專業。這些許諾多么有煽動力,于是,這個市場應運而生。
如果只是算計得精,我是非常反對的,因為這樣出發點就錯了。也希望家長與考生想清楚,你是在作人生規劃,而不是在做生意,需要填報一個你喜歡、適合的學校與專業,而不是排名更好,更不是分分計較地不吃虧而能占便宜。同時,這種算計,實際上多數也達不到你的目標,畢竟任何經驗與算計都是算計過去,對新發生的無法計算。
如果要花上萬塊錢作一個咨詢,我覺得可能不值了。當然你有錢任性,不在此列。
大學排行榜靠譜嗎?
報考咨詢火爆的同時,各種大學專業排行榜也火爆得一塌糊涂。網站、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天天發布各種排行榜,都讓你視覺疲勞了,那么這些榜單可信嗎?
首先,無論哪個榜單,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唯一的依據。任何一個排行榜,都是以不同的尺子量學校,因為這把尺子不同,排行情況會千差萬別。比如NEWS的排行與倫敦泰晤士報的排名就區別不小。
出于商業目的,現在的榜單非常多,國內的,國外的,魚龍混雜,甚至還有拿錢買的。僅從可信度上看,我推薦看一下上海交大高等教育研究院的,這也是世界上影響大的高校排行榜,也是第一次專門的學術機構做排名,和news等排名不同,這個排名更強調客觀的數據。當然,這個排名更有利于理工科學校,對于社會科學為主的學校不利。在學科的排名上,我建議主要看教育部學位發展中心的學科評估,他們也很中立公正。其他的排名我覺得參考即可。比如英國QS的排名,短期內做了那么多的中國高校的排名,太不嚴肅,也太不靠譜了。
對于多數人,本科層面不必考慮太多這種排名,尤其是學科特長上,暫時可以不考慮,未來新高考下,當然會有變化,現在值得參考的就是985、211了。此外,想選擇學校,我更建議看這個學校的歷史。高校是講沉淀的,一般歷史悠久的,會更好一點,只是動輒講千年學府的就算了,感覺都快成妖怪了,中國早的國立大學,北洋大學(天大)至今才多少年?
你想干什么?相關專業與這個行業有關系嗎?
填報志愿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做一個年輕人的生涯規劃、職業規劃,因此,我建議首先要想清楚兩個問題:第一,你想干什么?你喜歡干什么?第二,你想從事的行業與專業之間的邏輯關系。很多專業與行業之間關系模糊,甚至是相反的,我們一定要搞清楚,不能被誤導。
某一個行業的實際情況如何必須自己去摸清,而不能被光環蒙蔽。比如這兩年火爆的銀行金融行業,與其花錢請教專家填報咨詢,不如找一個銀行從業者了解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比如各大銀行里,多的崗位是坐柜臺的柜員、理財經理。尤其是前者,很辛苦,掙的錢也不多,上班時腦袋頂上就是監控,連手機都不能看,更不要說看電腦開小差了。也就是說,銀行里多數人和你想象的輕松掙大錢可能無關。
而相關專業與這個行業的關聯關系,我們也要摸清。這里面的坑大、多。比如很多學校設了公共管理專業,在宣傳中都把這個專業與公務員關聯,但這個專業真與公務員沒有任何直接關系,甚至比其他專業離得更遠。因為對公務員的招考,往往是挑選有一技之長的,恰恰不需要這種虛頭巴腦的管理專業。同樣的還有其他管理類專業,比如企業管理、經濟管理,等等。我經常說,不必太糾結于專業,但對于中國泛濫的管理專業(有說法占到1/3,可能夸大了但的確不少),我還是想提醒考生與家長,名字具欺騙性的,莫過于此類專業。說嚴重點,害人不淺。在美國的大學,本科層面幾乎看不到管理類專業,為什么?你懂的。
再比如銀行金融業,可能需求多大的專業不是金融,而是計算機。
當然,你很篤定你想學什么專業,包括管理,也沒有問題。
其實這些信息的獲得并不困難,找從事這個行業的親戚朋友就能了解到。
如果兩個都想清楚了,搞清楚了,在一定的分數下,可選擇的學校與專業也就非常有限了。在這些背景前提下,你怎么報都沒有錯,至少沒有原則性的大錯。
不必太糾結專業與學校的些微區別
后,想特別提醒考生與家長,千萬不要在意所謂一本二本的說法。近各地家長都在大喊不公平,動輒就講一本率,這其實是有理解偏差的。請問哪個用人單位說我只要一本的,不要二本的?一本二本的界定是什么?如果你能以二本的分數上一個211、985學校,那還真是值得考慮的。畢竟大學畢業生很多,社會上對出身是看重的,但只涉及211、985,恰恰是一些211、985學校受地域以及類型等影響,分數線較低,大家可以策略性考慮。另外,地域也是很重要的,見多大世面是很重要的,因此能以低的分數,到北京上海上一個學校,還是值得考慮的,而不僅是抓住所謂的一本二本不放。
未來哪個行業就業好?這恐怕永遠是30年河東,30年河西的。多數行業大概10年一個起伏是正常的,冷熱在不斷轉換,一般人都無法把握。比如20年前石化行業沒人愿意去,但是10年前就如日中天了,近兩年又急劇下跌,是很多人沒有預料到的。
你到底能走多遠,不取決于你從事什么行業,做什么,而是你的努力程度。有研究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層次的上升,多數人后從事的工作與其大學專業已經沒有關系了。只要盡了大努力,你一定會達到自己人生的大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