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谷歌突然斥資1700萬美元收購一家名為BufferBox的電商儲物服務公司,該公司的服務主要解決購物包裹遞送“后一公里”的問題。
目前,谷歌尚未透露收購的具體細節,但谷歌在聲明中談及收購的原因時表示,BufferBox是一個全然不同的品牌,在與購物者的端到端關系上有許多機會。據悉,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BufferBox,目前正在多個城市和交通運輸網中建設大型保險箱網絡,幫助用戶安全遞送包裹。“我們想盡可能消除購物體驗中的摩擦,幫助購物者節省時間和金錢,BufferBox團隊在這方面有許多好創意”。顯然,谷歌看中了這種模式的未來發展。
電子商務分析師王利陽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解決配送“后一公里”的難題一直以來都是電商領域的配送瓶頸。類似BufferBox公司提供的這種服務,目前國內電商也在試水,不僅可以完善用戶體驗,且能更好地緩解快遞運輸壓力,節省人工以及時間成本,配送支出遠低于傳統配送。“國內的自動提貨柜模式還處在前期試水階段,但在國外已經被驗證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配送模式。”
業內人士猜測,谷歌此舉或有意在電商領域抑制亞馬遜的優勢。目前,谷歌和亞馬遜在很多領域都存在著競爭關系。
記者注意到,就在此筆收購的前兩天,在云存儲領域為競爭對手的谷歌和亞馬遜打起了“價格戰”:11月30日,谷歌與亞馬遜均宣布大幅度下調自己的云存儲服務價格。
在此之前,全球大的電商公司亞馬遜已經推出了一項名為 “亞馬遜支付”(AmazonPayments)的服務,允許第三方在其網絡中銷售商品,并獲得買家支付的款項。此外,亞馬遜還欲推出移動支付設備與移動支付公司Square爭奪移動支付市場份額。
與此同時,借助Kindle設備上的優勢,7月,亞馬遜收購了3D地圖的初創企業UpNext。9月,亞馬遜發布的全新Kindle產品線。該產品線瀏覽器使用了微軟的Bing作為默認搜索引擎,而不再是之前的谷歌。雖然此后亞馬遜表示,用戶仍然可以手動將搜索引擎切換為Google或Yahoo!,但此舉,無疑直接威脅了谷歌核心的利益。
而此次谷歌通過BufferBox而進入亞馬遜的大本營電商領域,或許正是這種作戰思路催生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