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輕易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但你可以往死里罵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車有房有娃的那些。”
相信我們都被這個段子瘋狂刷屏過,更引發了網友對于年輕人就業觀的激烈爭論。
近,LinkedIn(領英)通過對15萬用戶的調研數據,發布了“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數據顯示:職場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職時間呈現出隨代際顯著遞減的趨勢。
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過4年才換,80后則是3年半,而90后驟減到19個月,95后更是僅僅在職7個月就選擇了辭職。
與此同時,第一份工作的行業選擇卻呈現出顯著的集中化趨勢,學生畢業后越來越熱衷于進入時下熱門的行業。
領英數據顯示,對于90/95后來說,熱門的行業分別是互聯網和金融,這前兩大熱門行業共吸納了超過1/3的95后畢業生;而在五年前的90后畢業時,這一數字還只是1/4;
不僅如此,第一份工作的專業對口比例也呈現出隨代際遞減的趨勢,70后當年的專業對口比例超過40%,而95后則銳減到28.8%,超過7成的95后畢業生第一份工作與所學專業無關。
“大學生”“閃辭”“跨行”“互聯網”等一系列旗幟鮮明的標簽無疑再次將95后釘在了“頹廢一代”的十字架上。
然而,對于這種標簽,95后表示承認這個事實,但絕不接受這個標簽。
他們給出了自己的理由:“太看得起我們了,我們可堅持不了那么久”“工作就像談倆愛,不合適就分手,就這么簡單,不合適還勉強,身心不利。”
對于這種現象,具有20余年互聯網職業教育經驗的肖睿博士表示:“90/95后們頻繁且短暫地更換第一份工作,一方面在于他們更加追求獨立自主,關注自身感受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一旦發現工作與期待不符則會更快做出其他選擇;
另一方面,這樣的趨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學校教育與就業市場之間的落差。由于缺乏對于行業、職業缺乏實際了解,學生選擇第一份工作時往往過于盲目,入職后對于工作內容和工作節奏都無法適應,從而出現失落和迷茫的情緒。”
針對當下95后畢業生紛紛跨行互聯網的現象,肖睿列舉了一位軟件學校的學員示例。
95年出生的軟件學校云計算學員張欣,大學畢業于播音主持專業,卻執意選擇了互聯網行業作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雖然是以互聯網零基礎的狀態開始,但較強的溝通能力、學習能力和不服輸的毅力幫助她很快勝任了這份工作,如今已經和團隊一起打造出了一款互聯網現象級產品。
張欣坦言:“以往播音主持專業的師兄師姐們進入互聯網行業的很少,但現在越來越多了。第一份工作不應該給自己設限,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到底喜歡做什么,然后就去大膽嘗試。”
如今95后敢于一言不合就辭職的大底氣就是有年輕的資本。現在的年輕人,有夢想也現實,敢于選擇也理性,這就是一種擇業觀的進步。
因為年輕,有機會試錯,有機會重新來過,給自己更多選擇的機會,不給自己的人生設限。
但對于頻繁的離職,肖睿也提醒道:“年輕人可以在就業初期多挑挑揀揀沒有問題,但一定要要學會及時止損,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年輕不再成為你唯一可以放肆的依仗資本時,那時候你唯一可以憑借的只有你手中的長劍,用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技術把自己武裝起來,才是你未來仗劍走天涯的財富資本。”